Thursday, September 22, 2011

Troy Davis 的故事

這是關於Troy Davis的故事。

2011年9月22日,美國時間下午2時,
英國衛報記者Ed Pilkington在twitter上直擊報導死囚Troy Davis 等待行刑的消息。


****

事緣於1989年的一個晚上,休班警員 Mark MacPhail在阻止一宗摳打事件時,不幸被槍殺。
Troy Davis自被捕當天,一直堅稱自己無辜。


案中沒有發現凶器,也沒有物證證明Troy Davis和此案有任何關係。
Troy Davis被定罪, 主要取決於證人供詞。

自1991年他收監以後,案件9個證人中,
7個已經撤回或否定他們當年對Troy Davis的指控證供,
部份證人指控當年曾遭警方威脅。

20年來,Troy已用盡一切上訴途徑,從地方法院上訴到最高法院,亦未能駁回裁決。


****


| 等死的折磨


Troy Davis 曾四次被定行刑日期,即是死期。

第一次

2007年7月16日,他被裁定1天後執行死刑。

第二次

2008年9月23日,於裁定後90分鐘執行。
他被送往行刑室途中,因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干預而暫緩。

第三次

2008年10月24日,在行刑前3天暫緩。

第四次是2011年9月22日。

有多年治療死刑犯經驗的心理醫生,Stuart Grassian表示:
「多次面臨即將死亡的經驗是無異於酷刑。
曾有即將面臨死刑的病人前來找我,我感受到他們身上所經歷的可怕。
當中的折磨是難以估量。」




****


| When there is doubt, don't execute.


 Troy Davis 案引起許多國際人權組織的迴響。


一些德國的街頭藝術家,在欄杆與欄杆之間繪畫。
從正面看,你只會見到普通的欄杆;打側看你會見到 Troy Davis的一張臉。
當中概念是「令不可見的,都能見」,
讓任何人都能獲得公平的審訊及裁決,不會被隱藏於鐵窗之下。
喚起世人的關注,保障人權,正正是國際特赦組織 (Amnesty International)的使命。

國際特赦組織呈交近100萬簽名至喬治亞州當局,促請修改其死刑判決,
世界各地已舉辦了大約300場集會及燭光晚會等活動。


Troy Davis:
“When there is doubt, don't execute.





****


| Mark MacPhail才是真正受害者


>>click to view

事隔20年,MacPhail的家人因公義未伸,依然憤慨。
他們認為 Troy Davis 該罪有應得,還 MacPhail 一個公道。
被害警員的母親Anneliese MacPhail更指責人權組織在煽動群眾。
被問及這20年來的感受時, 她說:"It had been hell."


****
| The last words


在行刑前, Troy Davis 對MacPhail的家人說出最後的遺言:

“I was not the one who did it. I did not have a gun.
Look deeper to find the truth.”


****


2011年9月22日,美國時間晚上11時,
英國衛報記者Ed在twitter發放消息: 「Troy Davis已死。」


****

寫於2011年9月22日

Sunday, September 4, 2011

Matthew Herbert : 灌錄一張「豬唱片 」

我絕不是樂迷, 也不買唱片,
居然對一張唱片如此引頸以待。
什麼唱片?
一張關於豬的唱片。
一張關於現代農場豬隻
從出生,被宰殺到送上餐碟的生命週期全紀錄。


| One Pig

英國著名音樂人 Matthew Herbert 以他擅長的 Field recording 及 Mixing 製作唱片。
在2008年,Matthew Herbert決定做一張豬的唱片,
了解一下「我們平日食進肚裡的豬肉是怎麼來的?」。

為了窺探豬從動物變成食物的過程,
Herbert聯繫了當地農民,打算從小豬的出生開始,
錄下它的生活, 它的聲音, 及牠死後相關的一切。
這個Idea很有意思吧!



可是好事多磨,
他花了九個月去等待母豬分娩的一刻, project才能正式開始。
自始Herbert每星期都到農場把那隻白豬的成長一一記錄。



不像Studio recording,
Field recording的挑戰, 是任何周密的部署都用不上場。
Herbert面對的第一個大問題,是他無法立即從一大群豬家族裡, 識別出他的白豬。
每次到農場都花時間把那隻白豬找出來。

第二,牠們從來沒機會獨處, 所以錄音裡, 牠們的聲音都是彼此交融;
要靠Herbert音樂上的專業, 把聲音單獨分離出來。

其後他知道, 豬唯一的獨處機會, 就是在屠房裡被宰的時侯。


豬的Afterlife

豬可以活到十多年,而人工飼養的,一生只有 24週。
因為這生命孕育是純粹為滿足人類的需要 。

專輯共有9首作品, 除了有豬的叫聲,
聲源也有來自烹調豬肉盛宴, 來自豬皮造的鼓,和用豬血自製的樂器。
Herbert企圖用盡豬的所有部分作音樂素材, 來比喻資本主義下人類的搾取。


虐畜疑雲

都說了好事多磨。
project進期間, 吸引許多媒體報道, 也惹起一些爭議。
愛護動物組織PETA譴責One Pig為了“娛樂的目的”去虐待動物,
也有Facebook社群 < Stop This Blatant Exploitation Of Animals Through Music>試圖阻止唱片推出。
或者他們沒有先查明Matthew Herbert的意圖和sampling的方法,才鬧出掀然大波。



|  One


專輯將10月10日發布, 是他的 “One Trilogy”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分。 “One Trilogy”系列, 包含三張專輯, < One One>,< One Club>和< One Pig> ,每次只圍繞一件事,每張專輯專注於一種單一聲源上。






我不是樂迷, 也不買唱片, 但對這麼有意思的唱片, 引頸以待。



 Matthew Herbert talks about his performance of One Pig at Deloitte Ignite:


Friday, August 26, 2011

一個人悶不悶?



今年盛夏, 我去了台灣旅行過幾天一人生活。

有人說,「一個人旅行 是獨立人格的開始」,
我不認為「獨立」需要靠出走遠行來証明, 但它確是一人旅行的先決條件。

在機上, 我跟身旁的女生閒聊, 她對我的一人旅行感到意外, 她問:「一個人不悶嗎?」
悶不悶這問題, 在旅行前後我被問過很多很多次。

高雄的清晨


許多時我們只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願意獨處。
大概是因為獨處令人聯想起納悶無聊, 甚或怜仃孤苦,
更可能的原因是,
害怕直視赤裸的自身。

[獨處是自我探索的旅程]
- 卸下身份 防衛 包袱 細聽自己的inner voice

在酷熱的旅途裡, 我悄悄觀察自己;一個想法,一個反應,一個決定,
有趣的是,發現自己比想像中陌生。

這個是我。
累了餓了,我歇斯底里的消極、悲觀、不理性; 麻煩事不願做,我愛花錢買方便;
容易信人到蠢的地步,又後知後覺地後悔;我是沒得救的自戀,盯著鏡子可以當電視看;
想法多卻詞窮,很討厭打字;時常自言自語;非常多疑神經質;
吃飽睡夠,又繼續跑跑跳跳哈哈笑。

我的不美好都無所遁形,不管我多想逃避推卸這是他她牠的想法,
但在異地只我一人,不得不承認,這是我。

這是我。

今年盛夏, 我去了台灣旅行,帶著回到自身的醒覺,一個人出走快樂。



------------

後記:

在寫這堆文字的時候,想起自己的一篇舊日記:
Why date? | MARCH 15, 2010
http://evalovesblog.blogspot.com/2010/03/why-date.html

想法不經不覺隨時間演變,
哈,有成熟了嗎?


Wednesday, August 3, 2011

用二十行字寫自己

從課室  學規則  知道樣樣事都打分數

好學生  立榜樣  我們要天天向上



老師  老師  答案你可否為我透露

默書簿沒有小白兔  天天罰抄到嘔吐

文字潦草 趕快填滿八本功課簿



除下校章  戀上時尚

紅裙擺  藍身裳  倒影在玻璃幕牆

巴士車廂  提示我工作汰弱留強

要'日日進步'  我知道

左一步  右一步

在街道

迷路

偏愛踏高跟鞋走路  太心急時常跌倒

循環線去不到新國度  髮梢漸漸枯燥



跟文字擁抱  音樂中慢舞  尋找更清晰思路

記錄當下哪怕俗套

與自己較量 超越再進步 健身室裡鍛鍊到

帶動生活熱度  如獲甲等分數

汗珠在額角閃亮

生活是快樂至上

Friday, June 24, 2011

找回你的微笑咀巴 :)

Mr. Happy


Mr. Happy是快樂的,臉上總是掛著一個大大的笑容,給身邊情緒低落的朋友打氣振作。
Mr. Happy住在綠山旁湖泊邊的Happyland, 那裡每個人是幸福的,連小鳥花兒也會微笑!


有一天,Mr. Happy 走到 Miserableland。
他沿著樹屋狹窄綿長的樓梯往地底一直走,碰見跟他長得一模一樣的 Mr. Miserable。
Mr. Miserable 天天都在傷悲的哭,Mr. Happy 就到他帶到 Happyland。

結果呢?

你也猜到吧!


Mr Men & Little Miss 系列不但有多彩豐富的卡通和俏皮詼諧的字句,
還有大量溫暖窩心的正能量。
它不僅是兒童卡通小書,無論你是大人或小孩,每個小故事了令人會心微笑。

當然也可以 用成年人的心智

當他是快樂王子

詮釋情節的喻意 那棵樹有什麼象徵意義

編一個淒美故事

可是 花這心思

沒什麼意義


不如讓肩膀放鬆

生活中 給腦袋一刻放空 :)


真係唔簡單啊


在1971年,Roger Hargreaves 七歲的兒子Adam 問他:「搔癢的樣子是怎樣?」
給了Roger靈感創作出Mr Men第一個人物- Mr Tickle。


自始 Roger Hargreaves接著創作出數十個Mr. Men和Little Miss。
迄今Mr. Men and Little Miss在全球30多個國家發行逾一億冊。

直至1988年,Roger Hargreaves突然中風去世, Adam Hargreaves子承父業。
繼承父業的第一個挑戰是,
畫出跟爸爸手筆一樣的Mr. Men。

Adam Hargreaves

Mr Men的線條簡潔,看起來簡單,實際上是最難完美的。

譬如說Mr Happy,不就是圓圓的鮮黃色身軀,加上一笑口?
Adam Hargreaves為了畫出流暢自然的曲線,人物比例恰到好處,
他日日夜夜在轉印紙上臨摹練習,直至可以 free hand 畫出Mr. Men and Little Miss家族一共 83 個人物。

Mr. Men and Little Miss家族

Mr Men風行40年的成功關鍵,Adam Hargreaves說,
全因簡單的人物性格:

「我父親能非常準確地捕捉人的基本性格特徵,而不失幽默,
所以這些書幾十年來,從不過時。」

現在,兄妹之間在創作時,都會討論爸爸的作品,
「你覺得爸爸會說什麼?」 

雖然父親過身多年,Adam卻越來越了解父親的想法和心思 ,
從Mr Men 裡感覺到父親的存在。
Mr Men 是兒子給爸爸的啟發,也是爸爸給孩子的禮物。
從愛出發的故事  窩心溫暖

Thursday, June 16, 2011

撐一把傘 (下)

吃過晚飯, Jane又再黏在電腦前上網。

她click 入英國百年造傘老店fox umbrellas的網站,
聽說這裡的custom made雨傘手工特精緻。

Jane向來偏愛經得起時間洗滌的事物,她說這是在恆變的生活裡, 僅能掌握的安全感。
一把手工精細, 款式經典高貴的雨傘, 就像一套剪裁好的little black dress,歷久常新。

大部分的歐美老牌遮廠, 至今仍然堅持全人手做遮, fox umbrellas也不例外 。
遮柄選用原條木材, 而遮骨採用特製不銹鋼, 堅硬但輕身;
更提供 lifetime guarantee, 每把售約二千港元。

“Lifetime guarantee” 不正是Jane一直追求的安全感嗎?
Jane決定訂造一把英倫雨傘。


訂製造傘, 由選擇遮柄木材開始。

遮柄可以選擇核桃木、胡桃木、櫸木、雪松、橡木、花梨木、蘋果樹、榆樹、白蠟樹、櫻桃木、野櫻桃木、烏木、榛子樹、竹子、甘蔗、紅板栗 ;如果喜歡多一點 details, 手柄上可加上刻字金扣。手柄可配上牛仔皮、鱷魚皮、牛角或玳瑁點綴。布料方面, 可選山東綢、絲綢或纖維布。選蘇格蘭格子(Royal Stewart Tartan) 的話, 需另加 £20。顏色更有22種,白色、黑色、淺灰色、暗灰色、黃色、橙色、紅色、粉紅色、酒紅色、丁香紫、茄子紫、淡藍色、深藍色、阿拉藍色、法國海軍藍、海軍藍、象牙色、米色、棕色、翡翠綠、鷺綠、深綠色,任君選擇。

Jane一口氣看完了這比雲南米線點菜單更花巧的清單, 覺得這款挻好那款不錯。
二千多元一把傘,當然要好好挑選。
思考良久, 依然滿臉猶豫。不是沒喜歡的,但又講不出最喜愛的。
怕選錯,怕後悔,怕自己眼光不夠好。
有時候知道不用顧忌太多,有時候沒勇氣再錯。

很想放手一博,偏偏 Jane的性格總是顧慮太多。


網站寫明 “we do not operate a returns policy. “ ,意思是「我提醒過你,可別後悔」。
一般人聽到「你可別後悔」,不論是點餐茶或是揀老公, 多少都會卻步動搖。
更何況是 Jane。



Jane 拿不定主意, 走去問家人意見。

賴在沙發上的妹妹一邊看八卦雜誌,一邊嚷著「粉紅好看,買了借我用!」
但 Jane 從來不穿粉紅色。

媽媽一開口就罵浪費金錢, 然後又別個臉追看電視劇。
Jane見媽媽看郭晉安看得投入,沒有細述 “It COSTS so much" 跟 "it’s WORTH so much” 的分別。

她在MSN問男朋友意見。
男朋友: 行山用的兩層防風傘最實用
Jane : =)
她敷衍的回覆一個笑臉, 認為他不懂英倫雨傘優雅。

身邊七嘴八舌的忠告,只驗證了自己「不喜歡什麼」,
至於「喜歡什麼」還是一頭霧水。

回到房間, Jane 嘗試靜下來問自己想要什麼,
可是客廳傳來郭晉安的對白, 夾雜妹妹媽媽對 “鋒芝婚變”的熱烈討論,
Jane極不耐煩, 就關燈去睡。

多少次猶豫後又放棄,  她討厭自己只說不做。

孫燕姿說「快樂是選擇」, 我說要快樂, 先要學懂選擇。

Monday, June 13, 2011

The Real Thing


黃子華2011年最新舞台劇<敢愛敢做>一開售門票已火速沽清。地上最強的劇場陣容,包括龔小玲、陳淑儀、韋羅莎、黃呈欣、朱柏康、白只等。用子華的講法就是一隊“巴塞隆拿”。



劇本改編自是英國劇作家 Tom Stoppard 的作品The Real Thing,榮獲多項殊榮,包括Tony Award最佳劇本、New York Critics Award 最佳外國劇本、Evening Standard Award最佳劇本。

劇目在1982年首次演出,故事圍繞劇作家 Henry 和女演員 Annie 之間各自各精彩的夫妻關係,透過男女關係、藝術及政治等話題,探討誠實的本質。


good writing is like a good cricket bat

尤其喜歡戲中劇作家 Henry 以板球棒比喻寫作的一段。

「這裡有一枝板球棒,看起來只是平凡的木頭,但其實這樣的線條是經過精心設計,專為打板球而造。如果你用得其所,板球能以四秒二百碼的高速飛馳;而你所做的,就只是像開啤酒瓶一樣輕輕給它敲一下。」

接著,他拿起別人的劇本。

「現在,我手上的是一枝形狀相似的木棍,一枝努力裝成板球棒的A貨。如果你用A貨擊球,板球頂多飛馳十呎便著地,然後你會扔掉球棒,抱著通紅的雙手喊痛。」

「這東西不會因為有人讚它好,而變得更好;它優秀,只因它真正優秀。你不相信的話,我建議你拿著你這球棒到外面試試。 」

「球棒與木棍」簡直是分辨 the real thing 的一面照妖鏡,
它妙在可以輕易地解釋了生活上一切光怪陸離,似是而非的事。

怎樣區別出絲襪奶茶與塑化奶茶、音樂人與 Fame Seeker、好男人與壞情人、天橋名模與私影嫩模、政治家與政客 ?

後者再努力偽裝都只能是疑似A貨。


Thursday, June 2, 2011

撐一把傘 (上)

翻看過《人間有情》這電影很多次, 關於傳統造遮老店「梁蘇記」充滿人情味的故事, 我總是百看不厭。


梁蘇記遮廠始創於1885, 一直堅守百年以來的造遮傳統, 以用鋼骨製作洋傘。手製一把傘殊不簡單, 由製傘骨、裁傘布、衣車、針線、裝配, 大大小小共三十多個工序, 都是工匠的心血結晶。一把質料上佳的雨傘, 即使用上十多年, 仍然歷久常新。



六、七十年代, 當時只有兩個字號的雨傘可以典當, 一是「梁新記」, 另一就是「梁蘇記」, 可想而知, 每把手造雨傘都是一絲不苟的工藝品。時代變遷, 梁蘇記遮廠所製造的雨傘雖現在由機器生產, 但仍然保留鋼製傘骨的傳統。

永久包修

「梁蘇記」以「純正鋼骨, 永久包修」贏得香港經典品牌的美譽。

縱有「永久保養」的承諾, 我已經不敢買太好的雨傘。

英語 umbrella 是源自拉丁文的 umbra, 即遮陽、陰影處之意。曾經在雨季帶著防風又耐用的傘子四處闖, 它畢直的骨幹, 細密的布料, 忠實可靠地不曾讓你沾濕衣領; 偶爾在晴朗天, 嫌它礙手礙腳, 但到底還是風雨同路。

某個下午, 我把傘子擱在小店門口。那個下午, 心頭好消失在鬧市街頭。

一把好傘, 擋得到風雨, 原來抵不過途人的覬覦。而這回事往往是在你習慣用它遮曬擋雨後才發生的。所以說, 一世保用也沒用。

傘都丟了, 拿什麼去修。傘子丟了, 也可以冒雨慢走。

純正鋼骨

颱風暴雨是分辨傘子優劣的最佳的歷練。
任憑廉價摺傘再花俏, 雨一大就甩柄, 風一大便反艇。
多少人受不了在傾盆大雨下,忙亂整理反遮斷骨的狼狽, 最終只好棄遮街角。
經得起風霜,稱得上耐用,唯有鋼骨夠硬淨的。


怎樣的傘才算是硬淨?


可用作武器打鬥的傘, 該夠硬淨吧。

電影《黃飛鴻》中, 李連杰用來作武器使用的雨傘, 正是「梁蘇記」出品。
被稱為「黃飛鴻遮」的黑長遮, 採用十支遮骨製造, 防風、耐用又可作奇門兵器打鬥用。

落雨擔遮, 只要鋼骨實淨, 一點風其實不算什麼。

Friday, May 20, 2011

Being a Woman: Pam Gems (1925-2011)

 英國著名劇作家  Pam Gems 於5月13日逝世,終年85歲。

她作品中最為人熟悉的 "Piaf " , 更邀得舞台劇天后 Elaine Paige 飾演 Edith Piaf,重新詮釋小麻雀戲劇性的一生,並演唱多首名曲。她運用創新手法融會了音樂劇與戲劇,以新形式訴說著名法國歌手 Piaf Edith 成名與自毀故事。
Piaf, the musical
至於 Pam Gems 她自己的故事,是一個大器晚成的故事。
大學畢業後,她開始投入寫作生涯,一直寫了20年,仍然沒有成功。
直到1970年,她與家人搬到倫敦。 在當時新興的女性主義戲劇運動下,她的聲音終被發現。

Pam Gems (1925-2011)
Her plays were big, untidy and sometimes clumsy,
but always filled with a wonderful emotional generosity and intelligence.
- The Guardian, UK

在婦女運動抬頭的70年代,女性從傳統家庭主婦和母親的角色中解放,
社會上開始探討女性自我實現的議題。

Gems的早期劇作正正反映婦女不斷變化的角色,是美國早期女性運動先驅。
''I begin to perceive that I am a woman.What that is, heaven knows...
the philosophy is yet to be written, there is a world to be explored.''
- Pam Gems



以女性為寫作題材是 Pam Gems 一個深思熟慮的決定:

“當我在70年代初來到劇院時,我意識到共沒有真正的女性題材的作品,
雖偶有一二,但從來沒有深入的探索。

"我不覺得我沒能力描寫男人,但是當你看到浩瀚的未知領域,
這寫了 2000多年男性題材於我並不很吸引。"
Pam Gem歷年作品超過30部

很難相信已為四子之母的粗魯中年婦人,
她的聲音是如此樸實,不修邊幅,不枯燥,而且具有年輕動力。
在以男性為主的戲劇世界裡,Pam發出一把孤獨但洪量的聲音,
她給後世的女性劇作家證明作品如何能夠受歡迎而不失辛辣。

即使年屆八十高齡,她從來沒有停止編寫新劇本。
數十年縱橫劇壇,Pam Gems 投放了百分百的熱情。




Reference: http://www.guardian.co.uk/stage/2011/may/16/pam-gems-obituary

Monday, May 16, 2011

Drawing at Midnight

若有太多思緒亂竄   別讓腦袋瞎忙空轉
用紙筆勾劃雜亂細碎  然後好好去睡

I call her Jane.
Her lips are sexy.
She's wearing my glasses.
Mexican Sugar Skull
Day of the Dead. A time for Celebration.
Rick Genest : The young and famous.
"
Zombie Boy:
"about the human body as a decomposing corpse – the art of a rotting cadaver."
 "also a tribute to horror movies"
5am
畫好了
晚安